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健康瞭望台 > 健康观察 >


健康预警 针灸临证与温针灸器应用

发布日期:2024-11-18 16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72


图片

使用温针灸器针灸足三里穴。

365站群VIP

针灸临证是应用针刺艾灸的方法,通过经络腧穴,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应用针灸疗法,必须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,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,根据腧穴的特异性和各种刺灸法的特点,运用恰当的操作方法,刺灸一定的腧穴,才能发挥它的治疗作用。笔者所著《针灸临证与温针灸器》一书近期出版,主要参考新世纪第4版《针灸治疗学》,对67种针灸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法进行论述。每个病证对概述、辨证要点、基本治疗中的治法保持原文,去掉了西医学中的病名,纯粹以中医理论体系来论述针灸临床。现笔者将其要点概述如下。

分组选穴的优势

根据主穴的所在部位,以仰卧位、俯卧位和侧卧位三种体位设1~3组处方,视病情的状况采用不同的体位,交替应用,有利于病情的缓解,防止一个穴位被长期刺激而致疲劳。如中风患者,仰卧位1组处方多用于中风早期,以醒脑开窍、调理心气;仰卧位2组,取“治痿独取阳明”,疏通肢体经络、气血;中风患者后期多呈现“阴极阳缓”的偏瘫步态,侧卧位取阳跷脉经穴及筋会阳陵泉,及时予以纠正。急性期仰卧位1、2组处方交替应用,病情稳定后仰卧位2组与侧卧位处方交替应用,为便于医生记忆,单日取侧卧位,双日取仰卧位,在实践中临床效果显著。而假性延髓麻痹,适用于仰卧位与俯卧位两组处方交替应用;急性期多取仰卧位处方,病情稳定后与背俞穴相配合,以扶正祛邪,取得显著疗效。用仰靠坐位、俯伏坐位为次要体位,仰靠坐位最常用于金津、玉液放血;俯伏坐位多用于针刺哑门,只捻转、不提插、不留针,出针后紧压按针孔1分钟。总之,针灸体位,为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,要根据病情,随时变方,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。

针灸方法的选择

针和灸

针和灸皆可补可泻,但两者比较而言,针偏于泻,灸偏于补,故凡虚证(除阴虚外)皆可以用灸。来针灸科的许多患者都是经过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久病、体质虚弱者。“陷下则灸之”“寒者温之”是针灸的治疗原则。慢性疲劳综合征、衰老、外伤性截瘫等,需要针灸并用;胃下垂、阴挺、脱肛的“陷下”证,皆宜用灸法;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、关节疼痛及寒邪入里证等,艾灸施治最为适宜。“若要安,丹田、三里不曾干”,施灸关元、足三里、神阙等穴,能激发人体正气,增强抗病能力,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。若用艾条施灸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内关等上下肢腧穴,燃烧端必须向心端。每天施灸2~3次,中午1点左右必须灸,此时阳气正盛,阴气未来。施灸皆用补法,可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待艾绒燃尽时乃去之。隔姜灸治疗虚寒病证,如腹痛、泄泻、关节疼痛等;隔附子饼灸,由于附子大温大热,有温肾补火的作用,可治疗各种阳虚证。总的原则,灸治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、寒证和阴证为主。对阴虚阳亢的疾病和邪热内炽的患者不宜施灸。

站群论坛

点刺放血

点刺放血具有开窍、清热、活血、消肿等作用,适应于实证、热证、瘀血和经络瘀滞、疼痛等。如中风、肝阳上亢等头昏的患者反映,点刺放血后头脑立即清醒。十二井穴原气所出的根和本,也是经气所出的部位。“病在脏者,取之井”,十二井穴放血先从少商开始,依次为商阳、中冲、关冲、少冲、少泽。十宣主治昏迷、晕厥、中暑、热病、小儿惊厥、指端麻木,放血的次序为中指、食指、无名指、拇指、小指。气端的作用为中风急救、足趾麻木、足背红肿、疼痛,放血先从拇指开始,最后到第五脚趾。尺泽、委中放血刺入血管即可,不要刺穿血管,浅静脉放血亦应尽量不要穿过血管。急性淋巴管炎在红丝上多针刺血及散刺法均可,只要达到“宛陈则除之”、通经活络的目的。还有挑刺,多采用将针刺入穴位0.2~0.3cm,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,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,配合手指挤出数滴血,然后用75%酒精棉球擦血并局部消毒。这些疗法对泻热、皮痹、浮浅静脉瘀血的治疗效果很好。放血多在针灸疗程(10天一疗程)的首次进行。中风闭证、麻木(实证)等患者5天可放血1次。实证、热证,指、趾端放血每穴挤出3~5滴血;虚证亦可放血,每穴挤出1~2滴血,随即用针刺补法,或用温针灸器施灸。

电针

电针,教科书中作为其他治疗,实际在临床上已经普及,发挥着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作用,有较好的治疗效果。第一部电针仪是陕西省西安卫校朱龙玉医生1953年发明的,它是针灸专业中的第一部医疗器械。一组电针,一般取同侧肢体的穴位,特别是上肢腧穴的电针应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。调节电流量时,应逐渐从小到大,以患者能耐受为宜;一个肢体带有两组以上穴位时,先开远端腧穴的电流,再调节近端穴位的电量。电针的刺激如同针刺方法和药物剂量一样意义重大,一般实证电流宜大些,虚证电量需小点。有人认为,电针刺激腧穴为泻法,所以,选穴要合理,该泻的穴位带电针,应补的病证及腧穴施灸。如果毫针刺入神经干或靠近神经部位,患者会有触电样感觉,带上电针,针感更强烈,应将针拔至皮下,改变针刺方向,避开神经。

耳穴压丸

书中耳针全部改为压丸法,方便安全。耳穴疗法主要用于功能性疾病,对部分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。压丸法能让患者每天规律性地做按压治疗,疼痛发作时随时按压。耳穴探查为“一看、二压、三测量”,许多疾病在病变相应区会出现充血、结节、小水疱等反应,反应区用探针或镊子尖的背面压痛明显,电阻测定法的反应更为显著。耳穴压丸时,女性先用右侧,男士先用左侧,取男左女右之意。许多患者反映,两侧耳穴有不同的感觉,尤其是女性右侧耳穴的反应非常明显。两侧耳穴轮流选用,压一侧耳穴,则取掉另一侧耳穴的压籽丸。每天按压5次左右,每个穴位按压1分钟,7~10天为一个疗程,休息3天,进行下一个疗程,每天或隔天做一次耳穴压丸治疗。耳穴压丸也要注意严格消毒及耳部卫生,严防引起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。

穴位埋线

针灸科的慢性病较多,穴位埋线属于针灸的长效疗法。羊肠线对穴位持续性的刺激,作用持久,对疑难杂症远期效果好。多用于治疗哮喘、中风、风湿、痿证、痤疮、减肥及消化道疾病等。穴位多选出2~3组处方,交替应用。选用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,以背腰、腹及四肢腧穴最常用。线必须埋入肌层,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。现在使用注射式一次性埋线针,也要注意严格消毒及患者的个人卫生。个别患者对羊肠线过敏,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、瘙痒,甚至穴位处有少量渗出液,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,局部可贴拔毒膏。现在埋线多用蛋白线,过敏反应明显减少。

皮三针

“皮三针”是在病变部位痛点中心、上界和下界各横刺一针(共刺3针),故命名为“皮三针”。有突出的止痛、缓解肌肉痉挛、改变病变部位功能的作用。针刺前先要找准痛点,常规消毒后,以拇食两指挟持针柄,中指挟持针身,针柄与皮肤呈5°~15°,针刺方向与经络循行呈“十”字形。针尖紧贴皮肤猛刺,刺入皮肤以后,将针柄与皮肤呈水平线放置,然后以直刺法向前推进1~3㎝,必要时施捻转手法达到得气。进针深度刺于皮下隔皮可触,过浅可引起剧痛,过深则影响活动,如有不舒可将针拔至皮下再刺入,针刺好后以不痛又不影响活动为佳。一般留针30分钟,严重患者,可用胶布固定针柄,留针可达数小时或更长时间。如有痛点转移,可在新痛点如法再刺之,此谓跟踪追刺。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。该疗法是根据经络系统的理论、“以痛为腧”的取穴原则,收效迅速,操作简单。

皮肤针

人体十二皮部与经络、脏腑联系密切,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,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,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皮肤针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、穴位、局部叩刺三种。最常用的是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膀胱经。如失眠患者在颈部叩刺,风池、失眠穴重点叩刺;口眼㖞斜在面部叩刺,以攒竹、瞳子髎、地仓、颊车为主要穴位;痹病的肢体疼痛、麻木,循经与局部穴位叩刺,最常见的股外皮神经麻痹,叩刺后浅刺,并与温针灸器或拔罐相结合,疗效显著。皮肤针叩刺前进行皮肤常规消毒,叩刺时针尖垂直而下,以皮肤潮红为度。

火针

火针具有温经散寒、通经活络的作用,用于虚寒性疾患等的治疗。《针灸大成·火针》曰:“灯上烧,令通红,用方有功。若不红,不能去病,反损于人。”因此,在使用时必须把火针烧得通红,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,用25㎜或40㎜长的普通针灸针,待针凉再出针,用创可贴粘贴针孔1~2天。上世纪60年代颈淋巴结核为临床常见病,先父郑新海用火针密集针刺的方法,使许多患者获得痊愈;腱鞘囊肿用较粗的火针密集针刺,针好后先拔掉中心的一根火针,用力挤出囊肿内白汁,效果显著;胃癌、肠癌、肝胆癌在各自的下合穴,每5天做一次火针治疗,止痛效果明显。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,不宜施用火针。

头针

头针,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,临床常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,疗效显著。针刺要达到帽状腱膜下,患者有“顶如盘石”之感觉,操作时尽量取卧位。偏瘫患者取对侧的相关腧穴。有学者认为,中医治病是“整体观念”“辨证论治”,侧卧位时取患侧刺激区也有疗效;眩晕、耳鸣耳聋针刺颞后线、枕下旁线效果亦佳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指针

指针,又称穴位按压、点穴疗法。用手指在患者的有关腧穴上,运用一定的手法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胃痛,俯卧位取至阳、灵台,仰卧位取内关、足三里、中脘。呃逆,按压攒竹、翳风、天突。小儿惊风,用拇指指甲重掐水沟、合谷、太冲,以抽搐停止为度。晕厥,亦在水沟、内关、太冲用拇指重力掐按,以患者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。胆绞痛,取胆囊穴、胆俞同时用拇指重力按压3~5分钟。

穴位贴敷

穴位贴敷法,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,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。药物之气味透过穴位,直通经络,传于脏腑,以调节经脉、平衡阴阳而治百病。用白芥子等药,与姜汁调和,做“三伏贴”治疗哮喘;对体质虚弱容易感冒和咳嗽患者疗效亦佳。面瘫,将天南星等药,放在伤湿止痛膏上,贴于患侧以颊车穴为中心的面部,治疗该病。药物贴敷于神阙穴,治疗消化道疾病。

针灸操作的技巧

针灸时间的选择

许多疾病的发作和加重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,把握治疗时机有助于提高疗效。如月经不调宜在月经来潮前,针灸治疗5~10天,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次做治疗,连续2~3个月。痛经则多在经前3~7日开始治疗,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。不孕症应在月经周期1星期后开始治疗7~10天。乳房为足阳明胃经所过,针灸治疗缺乳要在早上9点前进行。乳癖,也与月经周期有关,治疗应选择月经过后10天至半月,针灸10天为一个疗程,连续3个月。痤疮的加重与月经也关系密切,应在月经过后10天,针灸治疗一个疗程。“治痿独取阳明”。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,中风患者最好在早7~9时(胃经当值),针灸治疗效果好,最迟勿超过11点(9~11时脾经当值)。不寐常因肝失调达,损伤心脾,可取左侧阳陵泉用泻法,右侧足三里用补法;治疗时间以下午为宜,并嘱咐患者晩饭后多走动,锻炼身体,睡觉前按压耳穴。

针刺的深浅

针刺背部腧穴,膀胱经12椎体以上穴位用25㎜长的针灸针,针尖向脊椎方面刺。腰椎增生、膝骨性关节炎为骨痹,可用长针深刺。哑门、颈部穴位、耳周及眼睛周围腧穴注意针刺方向、深度及方法。

温针灸器的临床应用

温针灸器是对传统温针灸法的改革和创新。由不怕热、不传热的硅胶和金属材料相结合,研制成“温针灸器”。灸器外形为圆柱形,中部有散热盘,将灸体分成上下两层,上层放艾饼、艾绒作燃烧物,下部直接放置于皮肤上。

温针灸器可以把刺入穴位的针体加热到合适的温度,稳妥地达到艾灸的效应。灸器的作用原理:一是通过灸器中心的套针管将穿过其中的针体加热,达到温针的作用,二是通过灸器中部的散热孔达到艾灸的效果。

使用温针灸器时,先将毫针刺入穴位,然后把针体套入灸器中间的套针管中。灸器下边有个“耳朵”,对斜度较大的穴位可用胶布或衣物固定,再将点燃的艾饼放入灸器之中。艾饼是专门为温针灸器生产的专利产品,有无烟和有烟两种。艾饼的下边有3个脚,如果点燃一个脚,燃烧的温度较低,但燃烧的时间较长(30分钟),如果点燃2个脚,燃烧的时间为中等,如果3个脚同时点燃,燃烧的温度最高,但燃烧时间较短,进行隔物灸时就用这个方法。开始温针灸器用艾绒作燃烧物,应用时可放入不到1g的艾绒于灸器中点燃,待艾绒快要燃尽时,将黄豆大的一捏艾绒一点点添加到套针管处,使针体及穴位周围同时有温热感。

针体及所施部位的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。如感温热较剧时可抬高一下灸器,也可转动一下灸器,有时存在一侧温热感强烈而另一侧热感较弱的情况,或者在灸器与皮肤之间加放垫片,待温度稍有降低时去掉垫片,以保持较长的恒温,尽量不用垫片。垫片是用带锡纸的硬纸片制成,垫片的锡纸面朝上,隔热效果较好。在临床中,单纯使用灸器灸,将灸器直接放置于穴位上施灸,为直接灸;在灸器与皮肤之间放置不同药物将其隔开,为间接灸。可代替艾条的温和灸,做雀啄灸、回旋灸时,比艾条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。所以,该灸器可做保健灸。

温针灸器的主要优点:1.保持恒温。《神灸经纶》载:“夫灸取于火,以火性热而至速,体柔而用刚,能消阴翳,走而不守,善入脏腑……理气血,以治百病,效如反掌。”温针灸器火力足而能保持恒温,艾灸时可使温度均匀,视病情刺灸以达治疗之目的。2.控制补泻。《灵枢·背腧》载:“以火补者,毋吹其火,须自灭也,以火泻者,疾吹其火,传其艾,须其火灭也。”该灸器可灵活操作,可补可泻。补法可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待艾绒燃尽时乃去之;泻法可在热到极点时速抬高灸器或取掉灸器,使其骤然降温,待穴位部温度降低后复将其放于穴位上。3.可行圆针或鍉针按压温灸。把点燃艾饼或艾绒的灸器放于穴位上,将圆针或鍉针插于套针管中,用间断接触穴位施术法,借其针体热力揩摩体表,按压穴位,同时合并局部温灸作用,疗效更佳。4.可配合药物使用。在灸器灸或针刺加灸时,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,在穴位上施以间接灸,或在艾绒中掺杂药物灸,使药物借助热力透达肌肤,产生独特效果。5.应用方便,安全可靠。施灸时操作简单,一个医生可同时给数个患者灸治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家属亦可依法自行操作,因而适于患者自灸或保健灸。艾物始终放置于灸器之中,因此使用时安全可靠,不会因掉落而灼烧皮肤。6.节约艾绒。灸器贴近皮肤,放入少量艾绒或艾饼点燃后立即会有热感,所以该灸器既可节约艾绒,又能提高灸疗的效果。(郑英斌  陕西省合阳县中医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  热点资讯

    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