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健康瞭望台 > 健康趋势 >


瞭望观察 狐大医 | 孩子开学后沉迷游戏不学习?针对五类心理的防沉迷实操指导来了

发布日期:2025-02-20 08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
出品 | 搜狐健康

作者 |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心理治疗师 陈瑞婕

编辑 | 刘家碧

新学期已经开始,然而,孩子沉迷游戏,晚上玩到很晚导致白天起不来,成为了许多家长被困扰的问题。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心理治疗师陈瑞婕指出,游戏背后常常隐藏着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绪调节方式。理解这些心理机制,对于帮助孩子走出游戏依赖,恢复健康的作息和情绪调节能力至关重要。

心理机制一:游戏作为对现实压力的逃避

孩子可能通过游戏逃避学业、家庭或社交中的压力。游戏提供了短期的情绪缓解,特别是当孩子面临学业困扰或人际冲突时,游戏提供的控制感和即时反馈能让他们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。

应对策略:

1、情绪换位与表达

与孩子共同识别并表达他们的情绪,帮助他们认识到游戏并不是唯一的情绪调节方式。通过深度对话,让孩子理解情绪需求的正常性,并探索其他情绪释放方式,如运动、冥想等。

2、冥想与情绪识别

鼓励孩子在游戏前后进行简短的冥想练习,帮助他们识别情绪变化,学习使用多样化的情绪调节工具。

心理机制二:自我调节能力的缺乏

孩子可能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,长期依赖游戏来逃避情绪困扰,通过游戏获取即时满足。游戏的即时反馈机制强化了这种依赖,导致他们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,更加容易选择通过游戏来逃避。

应对策略:

1、“时间泡泡”技术

创造短期目标与成就感的机会,如设定每天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,再允许自己进行游戏。这种方式帮助孩子增强内控感,逐步建立起自我调节能力。

2、“情绪储蓄”

鼓励孩子进行小额延迟满足训练,如完成作业后才能享受10分钟的游戏时间,这种逐步培养延迟满足能力的方法,有助于孩子建立对时间和欲望的控制感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3、情感沟通与释放

家长可以设定每日情感交流时间(如晚餐后),与孩子一起分享当天的情绪波动和感受。通过倾听和理解,孩子能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,而非通过游戏进行逃避。

心理机制三:游戏中的社交归属感

对于许多孩子来说,游戏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空间,尤其是在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较为孤单时。游戏中的成就和与他人合作或对抗的体验,能有效填补他们的社交需求和身份认同的缺失。

应对策略:

365建站

1、角色重建与现实联系

引导孩子将游戏中获得的技能(如领导力、团队合作等)应用到现实生活中。例如,可以鼓励孩子在家庭或班级中承担领导任务,增强其现实生活中的归属感和成就感。

2、扩展社交圈

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兴趣小组,如运动队、音乐团体等,这些活动能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,帮助他们减少对游戏中的虚拟社交的依赖。

心理机制四:游戏作为自我价值的验证

365站群VIP

在游戏中,胜利和排名能够给孩子带来即时的反馈,帮助他们验证自我价值。尤其是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缺乏自信或遭遇挫败时,游戏中的虚拟成就成为了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。

应对策略:

1、设立“成就墙”

和孩子一起设立一个“成就墙”,记录他们在学业、兴趣和家庭活动中的进步与成就。这种实际的成就感能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,减少他们对游戏中虚拟奖励的依赖。

2、培养“成长性思维”

鼓励孩子采取成长性思维,注重过程和努力,而不是单纯关注结果或排名。通过鼓励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继续努力,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自我价值感。

心理机制五:家长的焦虑与控制欲

家长往往因为担心孩子的未来,过度干预孩子的行为,尤其在孩子沉迷游戏时,家长的焦虑情绪可能导致过度地管控。这种过度控制可能会压迫孩子的独立性,导致他们产生反抗情绪。

应对策略:

1、未来预见与自主选择

与孩子进行“未来预见”对话,讨论他们的长远目标和兴趣,同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决策空间,帮助他们建立责任感与自主感。

2、温柔设限

家长应设定明确而不压迫的规则,如“完成作业后可以享受一定的游戏时间”,避免以权威压制孩子的独立性,帮助孩子在规则中找到平衡。

孩子沉迷游戏的现象背后,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需求,如情绪调节、社交归属和自我认同等。家长若能理解这些需求,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回应,不仅能帮助孩子减少游戏依赖,还能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。通过合理安排游戏时间,提供多元的情感表达渠道,支持孩子的自主发展,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构建一个更为健康、积极的成长环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    热点资讯

    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