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知道生病要赶紧去看医生,可往往容易忽略日常的调养,这就导致病情老是反复,好不了。
像慢阻肺这种病,本身就是身体虚弱,又有外在病症的情况。要是光想着去除病症,却不管身体底子的调养,那治疗效果肯定没法稳定。
就说58岁的陈女士吧,她从小身体就不好,一到季节交替的时候,咳嗽气喘就找上门来。
30岁的时候被查出得了支气管扩张,从那以后就开始吃中药。每次犯病了就去看医生,症状稍微缓解一点,就不吃药了。就这么折腾了三十年。
2019年秋天,陈女士的咳嗽气喘突然变得特别严重,检查发现,被确诊为慢阻肺,她肺功能已经降到中度阻塞了。但这依然没有引起她足够的重视。
一直到2022年立冬,一次感冒引发了重度呼吸衰竭,经过抢救才脱离危险。
痛定思痛,她才开始寻思,光这样折腾,发病了去住院,也不是个事儿,再三思量,最终决定找中医调理调理,最后,几经辗转,找到了我这里。
陈女士刚开始来看病的时候,脸肿,嘴唇发紫,稍微动一下就喘得厉害,痰又黄又稠,像脓一样。舌头颜色暗红,舌苔又黄又腻,脉搏跳动又滑又快。
这可不是简单的寒饮,实际上是痰热在肺里堆积,还伴有气阴两虚。要是还按照老办法用温性的药来化解,那就会让病情更严重。
这先得清除肺里的郁热,同时注意养护气阴。
我开的药方里,桑白皮、黄芩、鱼腥草、浙贝母是用来清除痰热的;沙参、麦冬、五味子是补益气阴的;再加上地龙、葶苈子来疏通经络、平喘,还放了少量红参,防止在祛邪的时候伤到正气。吃了七副药之后,痰就变成白色、稀薄的了,晚上也能安稳睡上三个时辰。
二诊的时候,虚的症状更明显了,就改用玉屏风散合着生脉散作为基础药方,再加上紫石英、蛤蚧来温肾纳气,同时还保留了瓜蒌皮、桔梗来宣肺排痰。这个阶段最要注意不能大补,得让补的药不会造成身体堵塞,治病的药也不会伤到身体。就这样调理了三个月,陈女士咳喘发作的次数少了一半。
等到邪热都没了,三诊来,主要就调理脾肾。早上吃补中益气丸,提升阳气;晚上吃七味都气丸,滋肾纳气,再配合在肺俞、定喘、足三里这些穴位上贴药。还嘱咐她每天练习“六字诀”里的“呬”字功,平时不要吃生冷、油腻、甜腻的食物。
就这么调养了整整两年,陈女士的体质慢慢变强了。
2024年冬天都没住院,只是偶尔有点轻微咳嗽。去复查,肺功能提升了一级,CT检查显示支气管扩张的范围也没有增加。这个例子就说明,慢阻肺的治疗不能只看眼前,坚持长期调养才是关键。身体正气足了,病邪就不容易入侵。
我经常跟患者说,治病就像养花,三分靠治表面的症状,七分要养身体的根本,只有耐得住性子,才能看到花开的那一天。
最后总结一下,像陈女士这样的患者,常见的有三个误区,希望各位能对照下,引起警惕:
第一个误区是“见好就收”。症状刚有点减轻,就不接着治疗了,不知道要想把身体底子调养好,得花很长时间。
第二个误区是“重药轻养”。光重视吃药,却不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作息和饮食。就算吃再好的药,天天熬夜把身体搞垮了,药也起不了多大作用。
第三个误区是“刻舟求剑”。总是抱着以前吃了有效的药方不放,也不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