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冲气为病”,多为五脏六腑疑难之症,涵盖范围相当广泛,临床遇之或以平冲降逆或以镇冲降逆为法,取效甚捷。
早在《素问·骨空论篇》中有载:“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”,意即冲脉之气上逆是“冲气为病”最常见的临床表现。
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》中曰:“青龙汤下已……气从小腹上冲胸咽……时复冒者,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,治其气冲。”
就“冲气为病”的特殊症状给出了具体的方药。
叶天士继承前人,又每多发明,在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中指出:“凡冲气攻痛……系冲任主病,或填补阳明,此治病之宗旨也”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对“冲气为病”的病机及其证治作了详细的论述,并提出
“冲气上冲之病甚多,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。即或能识此病,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,而施以相当之治法”。
审证求因,治病求本,笔者就“冲气为病”的理论溯源和临床辨治进行分析。
图片
“冲气为病”的理论溯源01|“冲气”二字的考证与含义辨析
阐释“冲气为病”的理论首先要明确“冲气”一词的哲学基础。
图片
“冲气”源于中国古代道家学说,其见于老子《道德经》中所载: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
概有四义:一者,是指阴阳二气在不断运动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和谐的状态;
二者,是指阴阳二气之间的相互冲击;三者,是指五行之气相互制约而达到的某种平衡状态;
四者,就病症名称而言,具体指冲脉之气上逆所致的诸多疾病。
笔者认为“冲气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,广义的“冲气”是指阴阳运行、五行生克制化所达成的一种和谐、平衡的状态;狭义的“冲气”就是指冲脉之气。
图片
02|冲脉的起源与“冲气”的相关性分析
其次,尚需阐明冲气与冲脉之间的相关性。
冲脉的起源,散见于《黄帝内经》(以下简称《内经》)诸篇,其源有四:
一者,源于气街。
图片
在《素问·骨空论篇第六十》中载到:
“冲脉者,起于气街,并少阴之经,侠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”
二者,源自胞中。
图片
如《灵枢·五音五味第六十五》中载到:
“冲脉、任脉皆起于胞中,上循背里,为经络之海……会于咽喉,别而络口唇……生毫毛。”
三者,源于关元。
图片
在《素问·举痛论篇第三十九》中载到:
“寒气客于冲脉,冲脉起于关元,随腹直上,寒气客则脉不通,脉不通则气因之,故喘动应手矣。”
四者,起于肾上。
图片
如《灵枢·逆顺肥瘦第三十八》中载到:
“夫冲脉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……其上者,渗诸阳,灌诸精……其下者,注少阴之大络……其下者,并于少阴之经……下循跗,入大指间。”
中医学认为:冲脉是奇经八脉之一,是人体内“四海”之一的“血海”“五脏六腑之海”“十二经脉之海”,可见冲脉为诸脉要冲,在人体的生理结构上具有重要的地位。
图片
冲脉起源虽众说纷纭,但大抵出自下焦,其上并足少阴肾经侠脐上行,下与足厥阴肝经会于太冲,中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街。
其上行至头,下行至足,贯穿全身,为统领周身气血的要冲。
其与任脉相并,又与督脉相通,其在头部灌注诸阳,在下肢渗入三阴。
图片
有学者对冲脉和“冲气”之间的关系取类比象,将冲脉描述为连绵不断的山脉、溪流汇聚的水脉,而山水之间流动的风气就是“冲气”。
形而下的器即为冲脉,生理状态下产生形而上的气即是“冲气”,“冲气为病”是指在病理状态下冲脉之气上逆所致的诸多疾病。
图片
笔者认为:将物质基础的冲脉、生理状态下的“冲气”以及“冲气为病”所致的诸多症状结合起来辩证看待对于临床具有指导作用。
正如张锡纯所说:
“冲气上冲之病甚多,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,即或能识此病,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,而施以相当之治法”。
图片
就“冲气为病”的临床辨治具体阐释如下。
图片
“冲气为病”的临床辨治01|经络相系
图片
“冲气”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冲脉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沟通来实现的。
根据《灵枢·逆顺肥瘦第三十八》中所载:
“夫冲脉者……其上者,出于颃颡,渗诸阳,灌诸精;其下者,注少阴之大络……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。其下者……渗三阴;其前者……渗诸络而温肌肉。”
从冲脉的循行部位来看,其与肝、胃、肾等脏腑联系密切,且冲脉至胸中而散,由此观之,心、肺二脏也极易受其影响。
冲气受先天肾气与后天脾胃之气的滋养,冲脉动则气生,气行则周布脏腑。
2、功能相关
图片
在生理状态下,冲脉“渗诸阳,灌诸阴”,秉足少阴之气受先天肾中精气的滋养而充盈,肝主藏血配合肾精以涵养之,血足精充则冲脉旺,运行通畅:
同时,又与足阳明会于气街,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濡养,故称“血海”“五脏六腑之海”。
胸中大气分布五脏六腑诸经而充身,受心、肺之气的鼓舞,脏腑气盛则冲气盛,冲气盛又可渗灌脏腑,通过经络溢泻诸脏,因此又称为“十二经脉之海”。
冲脉与脏腑之间相互配合,相互为用,共同发挥运行气血、渗灌阴阳的生理作用。
3、升降相因
图片
人身诸气,虽部位有别,名称各异,功能多样,然其质一也。
视人身为一小天地,气机升降出入,如环无端,各脏腑之间及脏腑内部亦有气机升降的关联,如肝升肺降、脾升胃降、心肾相交,气机的运动通过各种生命活动表现出来。
气血冲和,阴阳协调,则冲气运行正常,渗灌诸脏。
因此,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失常,易影响冲气的运动,冲气运行失常也通过脏腑的病变表现出来。
02|“冲气为病”的致病特点
冲气由脏腑阴阳相抟、互相制约而生,“冲气为病”亦因脏腑阴阳失调,气机逆乱而成。
图片
在病理状态下,脏腑的病变会导致冲脉的病变,而冲脉的病变又通过脏腑的病变体现出来,两者息息相关,同病相连。
冲气为病,气从少腹上冲胸、咽,咳、唾,气逆而里急。
《素问·骨空论篇第六十》中载到:“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”。
冲脉并少阴之经而侠脐上行,倘肾阳不足,则水寒乘袭,逆而上冲者可发作奔豚、惊悸。
上升之气,皆自肝出,中挟相火为病,制无所制者发为眩晕、中风等症。
冲脉原隶属足阳明之脉,故冲气为病,气逆冲上,常与之并行而为呕吐、呃逆;气从少腹上冲胸、咽,激惹心、肺而发为胸痹。
诚如张锡纯所言:“冲者,奇经八脉之一……是以肾虚之人,冲气多不能收敛,而有上冲之弊。况冲脉之上系原隶阳明胃腑,因冲气上冲,胃腑之气亦失其息息下行之常……素性多怒之人,其肝气之暴发,更助冲胃之气上逆,故脉之现象如此。”
相关具体脏腑病理机制通过辨治举隅进行阐述如下。
03|古代典籍对“冲气为病”的辨治举隅
1、肾气失衡,发为奔豚
肾者主蛰,封藏之本,其闭藏之力赖肾中阴阳平衡,其气化收敛之力可引诸气归肾,冲气为和是人体阴阳和谐,脏腑之气相抟而行的结果,心肾相济是其中重要的一环。
人体心肾相交,水火相济,对于维持冲气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如果由于多种病因造成人体心肾未济,水火离散,则可连及冲脉为病。
故肾虚之人,冲气多不能收敛,而有上冲之弊。
图片
如奔豚有因“冲气为病”者,《金匮要略·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》言:
“发汗后,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从少腹上冲心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主之。”
病者由于误汗再汗,导致机体阳气一伤再伤,肾中阳气鼓动欲济于表,致肾中阴阳失衡,阴寒之气挟冲脉上逆,发为奔豚。
图片
若其素有内饮,则可挟内饮上冲,即发汗后,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之意。
桂枝加桂汤即重用桂枝以降逆平冲,藉以振奋心阳,心阳者如皓日当空,一扫阴霾,温暖下焦,使阳充而阴散,逆气自平。
灸其核上,以绝寒邪再入之道,颇有“围点打援”之意。
图片
若阳虚引动内饮,寒气并水饮上冲,虽有桂枝,仍嫌力小,必用茯苓以化饮,甘、枣以培土制水;二者皆为奔豚,具有冲气上逆,但有无水饮之异,治疗上有微甚不同。
2、肝风内动,发为中风
肝者体阴而用阳,主藏血,又有生发之功,冲为血海,二者互为渗灌,相互补充,且肝气条畅,可行冲气,使冲气不致拂郁。
图片
因此,肝气、冲气二者在气血调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。
中风有因“冲气为病”者,皆因情志不舒,肝气上逆,血随气涌,发于清窍。
又因肝阴涵木,稍有亏损则风阳旋起,血随气逆而上犯于脑,谓之“冲气上逆”。
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,提倡的“冲气学说”自成一派,以气血升降为核心,详细阐释了因气血上冲、浮越而导致中风的病因病机。
独创的降逆镇冲以及引血下行诸法颇有临床实效,以镇肝熄风汤为代表的方剂至今仍在广泛使用。
在治疗上,引血者以牛膝为主;镇逆者用生龙骨、生牡蛎、龟板、赭石等味;敛冲者用芍药、川楝子之品,颇具特色。
图片
牛膝
在降逆之时于其中稍加麦芽、茵陈,不忘顾其生生之机,但总不离调和血气,疏肝降逆。
3、胃失和降,发为呃逆
冲脉起于胞中,上行与足少阴并行,而与足阳明会于气街,故受先、后天精气的滋养,是维系全身气血的要冲,冲脉隶属足阳明,中气不旺,胃气不能息息下降。
图片
呃逆有因“冲气为病”者,或见于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第一百六十一条所载:
“伤寒发汗,若吐若下,解后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旋覆代赭汤主之。”
冲脉原隶属阳明胃腑,因冲气上冲,致胃腑失其下行之常,转而上逆阻塞饮食,不下行而多化痰涎,故哕气、呃逆连连不止,甚则两胁疼胀。
方中旋覆花、代赭石、半夏并入胃中,降胃气而平冲逆,量大可堪重任;人参、生姜、甘草、大枣补胃气、滋胃阴,使邪去正安,而复冲脉之化源。
4、气上冲心,胸痹心痛
《内经》言:“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。”
冲脉之气是阳气主导下的阴阳相互平衡协调的一种状态。
图片
因此,阳气亏虚,容易造成冲脉之气上逆为病,而心阳为一身阳气之主,冲气上逆之胸痹心痛,有责之心阳不足者,可见于《金匮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》中:
“胸痹心中痞,留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,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,人参汤亦主之。”
所谓胁下逆抢心,是指胁下有逆气上冲心胸,逆气来自冲脉。
图片
原因过劳伤阳,脾肾阳虚,致冲气为病,逆而为上发于心下,是为胸痹,平冲降逆法当所宜。
在《临证指南医案·卷四胸痹》篇中载有医案:
“谢,冲气至脘则痛,散漫高突,气聚如瘕,由乎过劳伤阳。薤白、桂枝、茯苓、甘草,临服冲入白酒一杯。”
又载有:“王五七,气逆自左升,胸脘阻痹,仅饮米汤,形质不得下咽,此属胸痹。宗仲景法。瓜蒌薤白汤”。
图片
胸痹本质为阳微阴弦,以阳虚引动冲气,故需借桂枝之力温阳以平冲降逆。
加茯苓、甘草者以辛甘化阳,合而加强桂枝平冲之力。
薤白、白酒通阳散结,去邪之实,即为安正之法。
图片
历代医家治疗“冲气为病”的治则治法张仲景治“冲气为病”大抵以平冲降逆或镇冲降逆为法,首开先河,后世医家遣方用药虽各有特色,但均遵其法。
图片
王琦院士认为:平冲降逆之法当视脏腑不同合宜而用。
其中以清代医家叶天士及民国医家张锡纯为代表,独辟蹊径,深谙经旨。
01|张仲景平冲降逆、温阳化饮
冲脉起于下焦并足少阴上行。
肾阳不足,温煦无力,阴寒之气挟冲上犯;若下焦素有停饮,则水气不化,寒水之邪并从冲脉上逆。
从方证角度可知,前者张仲景多重用桂枝降逆,冀阳充阴散,冲逆自平;后者多以桂枝、茯苓温阳利水,平冲降逆。
随症变法,方可应手取效。
图片
又冲脉与足阳明会于气街,若素体失健,中阳偏衰,或兼痰浊中阻,冲气失和,胃气并冲气夹痰上逆。
张仲景以旋覆花、代赭石降逆平冲,着眼于降,把握住虚,总归于平。
365建站02|叶天士平冲降逆、疏肝降气
迨至清代医家叶天士在前人的基础上,每多发明。
对“冲气为病”的认识从冲脉奇经入手,重视并行的足少阴、阳明二经,同时认识到足厥阴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,对经典条文多有阐发。
其在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中提出了“凡冲气攻痛,从背而上者,系督脉主病,治在少阴;从腹而上者,治在厥阴;系冲任主病,或填补阳明,此治病之宗旨”的治疗原则。
图片
叶天士的治疗切实有效,对临床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03|张锡纯镇冲降逆、衷中参西
及至民国医家张锡纯衷中参西,结合解剖实践,对于“冲气为病”的治法方药提出独到的个人见解。
其从气化入手,以经络为纽带,以肝、肾、胃为病所,辨分虚实,畅达气机。
在治疗用药上喜用敛冲、镇冲功效较佳的药物如:生龙牡、代赭石、石膏等,取其质重而下沉,降冲甚捷;酌配固摄肾气显效之山药、芡实、野台参及具有疏肝调冲作用之白芍等以镇胃降冲,藉重坠之力而使补益之味直趋下焦。
图片
其所创制的镇肝熄风汤,理法方药具备,源于实践,切合临床,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冲脉理论。
图片
小结综上所述,“冲气”从道家哲学引入中医学后,丰富并发展了冲脉理论,密切了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。
在生理状态下,“冲气”发挥着运行气血,渗灌阴阳的作用;在病理状态下,“冲气为病”与诸脏腑相互影响,以逆气里急为主要表现,伴随着脏腑阴阳虚实而症状多变,病机复杂。
从张仲景时代起就认识到“冲气为病”的致病特点,并创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治疗方剂,其多以桂枝、茯苓温阳利水、平冲降逆为治,经过历代医家的理论和实践创新,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
叶天士从厥阴、阳明、少阴及奇经论治,用药多从肝肾及胃入手,不拘泥于原方,在治疗上颇具特色。
张锡纯在其著作中对“冲气为病”的病机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,从气化着眼,以镇冲、降冲、敛冲和补冲为法,理法方药悉备,如镇肝熄风汤、参赭镇气汤、固冲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。
“冲气为病”以降逆为治,从经脉入手,审阴阳柔刚,或药或针,对临床辨证论治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