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为医者,不可不究药物。扶阳的每一味药,都是对生命本质的顾护:扶阳的每一个药方,都是打开生命密码的钥匙。是对大自然能量和生命能量的磅礴流转,更是对温暖生命最好的诠释。于万千中药中,姜附桂被扶阳医学委以重任,每于治病救人,起死回生,养生保健,不可或缺。如仲圣的白通汤之现代应用,钦安祖师的回阳饮,卢门的益寿延年法,卢崇汉教授推崇的扶阳强正汤等。若非天地设精华,若非人类凭执着,中医怎会如此绚烂;假如只会听天由命,就绝没有这向死求生的勇气,又怎会看到一个个生命的焕然重生。于扶阳医学手中,姜附桂被扶阳医学赋予了无与伦比的角色,古云“用药如用兵”,良药于良医,恰如神兵得利器,姜附桂每于配方中常常不负所托,力能胜任所赋角色,成为王牌,被宠爱有加,使悬壶济世之医者稳操胜券而笃定泰山,因此,更让人爱不释手。
中医是温暖的,也是走心的。扶阳医学的望闻问切中饱含了对每一个生命的人文关怀,扶阳医学用药讲究“本我之情,通物之情”,这是以对药物充分了解为前提的,然后是“因情而达”的运用。大多数中药为植物药,它们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,也都有自己的生命。我们以物之生命,换你健康之力,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。我们一味地向自然索取,几乎忘了恩和回报,都说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”,天地于人的这份大爱,如若形容,只能是恩比父母。
郑卢扶阳医学,临证强调扶阳护正,呵护正气,顾护阳气,生命和生理的核心需求就是维;护以肾阳为主的全身阳气的正常旺盛。姜附桂于郑卢扶阳医学之处方中,几乎方方不离,而姜附桂的正确运用,可以说是扶阳思想的重要体现,也透出了医者的水平。用姜附桂,不是主观的,而是生命和生理的需求。彭重善先生在《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》中云:“《素问·学痛论》曰:'百病生于气也’。我们用姜桂附,抓住的就是一个'气’字我们的立法、用药、配伍,都是在'气’字上下功夫。生命之本,既是坎中一阳,又是离中一阴,这两个结合起来就是真气。我们所讲的坎离既济,就是讲阴阳结合,这就是要维护真气的根本所在。”
时至今日,环境变迁,人的体质亦大有不同,所患疾病也常为错综复杂。中医人理当审时度势,治病立法应切合实际,与病势俱进。若一味只知道以《伤寒论》为据,泥古而不思变通,则必成无方可用之患。君子有德,成人之美,医心以仁心铸之,郑声扶阳医学之立法遣方用药,为从一定数量的功用相同或相近的方剂之中,凝练出制方之规律,进而自成一统,以法统方,实为中医治病历史性质的飞跃!若寻此参得其中美意,自是珍若瑰宝。
一、姜
紫芽蜀姜佳肴味,食药同源为典范,
起死回生救神农,得赐美名曰生姜。
力逐寒湿通神明,引得圣人不撤姜,
充护正气于全身,生煨炮炭功不同。
姜是药食同源的典范,也是扶阳医学的绝对主力军。假如在顾护生命阳气的食材中少了姜,那肯定是不完美的,假如在护正扶阳的处方里少了生姜,那肯定是不应该的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“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。”生姜就是对这个辛散的淋漓尽致的诠释。
起死回生救神农,得赐美名曰生姜
当谈论一个人的风度时,说风度翩翩;谈论美丽的风景,说风景宜人中医的风药,成就了许多良方名医。明末·贾所学《药品化义》中生姜的分类为风药,描述其属阳、体润、色黄、气雄、味大辛、性热、能升、力发散、性气与味俱厚而猛,可豁痰利咽、止寒呕、去秽气、通神明,此论述和《神农本草经》是一致的。神奇之处就是这个久服去秽气、通神明。
相传神农氏采药山间,因误食毒蘑菇而腹痛昏倒,醒来后发现旁边有一丛丛绿色的尖叶子青草,低头一闻,竟然散发着浓郁的香气,顿时感觉清爽,头也不昏了,胸也不闷了,神农氏立时明白了是这味草救了他的命。神衣氏拔起一株草,并将其块根放在嘴里咀嚼,味道又香又辣又清凉。神农氏姓姜,因感念这味本草让自己起死回生,故赐名这味药为生姜,生姜因此得名。难怪孔圣人“不撤姜食,不多食”,就是说孔圣人每天都要吃姜,但不多吃,毕竟姜不是五谷。风药的轻灵善动,成就了风药异常灵动的特点,也被卢崇汉教授总结为“异常活泼”,恰如一个充满活力的顽皮孩童,透着可爱,或者是精力充沛的青壮年,富有生力。中医认为风主升生,在五行中对应春天,我们都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、莺歌燕舞、春回大地的美好时光,更是对姜功用的写照。生姜可去掉五脏六腑的寒湿痰浊之邪气,气血随之自然运转,真阳亦得以渐渐布满全身筋络骨节,无不调畅,让人回复盎然生机,好比春晖映大地。
一般医者多用姜三片五片,以为引子。郑卢医学却是对此味厚爱有加,几乎方方不离姜,从生姜到干姜,从干姜到炮姜,再到炮姜炭、小黄姜、筠姜、高良姜。扶阳医学对姜的妙用,可以说是登饰造极、前无古人的。姜成就了扶阳医学的疗效卓越。
医圣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,突出了当归和生姜,却把美味的羊肉写在了后面,所以这碗汤是美味,更是良方。一味看似普通的本草,在善用者眼中,成为回春的良药,也更成就了妙法奇方。不同的炮制赋予了姜不同的功用。干姜温脾胃,逐寒燥湿,是理中汤的主力军,凡脾胃虚寒用之,无不效验。生姜辛散,可除一切风寒湿邪,拨开中焦脾胃因寒湿邪气弥漫而成之云雾,为其他药发挥效力,每于扶阳医学的处方中,成为力将。
姜在日常生活里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,是最普遍使用的药食同源的东西,祛病保健均可,虽然普遍应用上几乎都只用来作为做菜的佐料。姜也是调味十三香中的主力,是调味品中的重要一员。自古以来,中医就有“男子不可百日无姜”的说法。生姜常用于男性保健,具备活血、祛寒、除湿、发汗之功。中医书上更明确指出:“炮姜辛、苦、大热,除胃寒而守中,温经止血,定呕消痰,去脏腑沉寒痼冷”。在各地的传统习俗中,女子产后坐月子的保养,基本都与姜有关,红糖姜茶、煲姜水洗浴泡脚等。可以说,姜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,融入到了我们的美好生活中。
筠姜与干姜
筠姜,性味专于温中散里寒,偏守而不走;生姜,性味侧重发散解表寒,偏走窜发汗。
筠姜,俗称铁板姜,可谓是姜中的贵族,是四川特有的道地药用干姜产自四川筠连、沐川、犍为一带,必须在冬至前后几天采收,若取鲜用则另当别论。此姜品种独特,历史悠久,自有记载起,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。唐《新修本草》载:“姜,生犍为川谷,九月采。”清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载:“出川中,屈曲如枯枝,味最辛辣,绝不类姜形,亦可入食料用。”以上记录均是指筠姜这一品种。植株高70厘米左右,叶披针形,绿色,根茎为不规则掌状、表皮淡黄色,嫩芽及姜球顶部鳞片紫红色,肉质脆嫩,纤维少,品质优,含辣素很高,姜味浓郁带香,且口感不错,是最适合中医药传统用途的千姜,别称川姜、琥珀姜。正宗的筠姜断面砸开后呈玻璃状的深棕色,药味香气比普通干姜浓郁。筠姜质地坚实,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,必须捣碎或磨粉使用。卢门常于散剂中配伍应用,因为普通干姜做的散剂,往往辛辣刺激,没有香气,难以下咽。而筠姜,姜味浓郁带香且口感不错,因此深得医者厚爱,每于补肾填精方中多有配伍应用。筠姜特有的味道带有浓郁香味,也成就了其在美食界的让人爱不释手。
从药用价值来说,筠姜与其他地方所产的干姜相比,具备温补之效,辛温而不燥,温中散里寒,守而不走,可促进血液循环,提高抵抗能力。近年来,中医火神派也即扶阳一派的兴起,方药中大量使用筠姜配桂附,取一守一走之意,相得益彰,也使得筠姜的特殊价值为更多医者知晓并从而应用。卢崇汉老师非常推崇筠姜,但早几年他在其他诊所坐诊的时候,并未用到正宗的筠姜。在其自己开设了卢火神扶阳中医馆后,偶然间重得此姜,爱不释手,每月都有订购,他认为筠姜经过特殊炮制后,与一般生姜制作的干姜是不一样的。筠姜温而不燥,它的麻辣性没有干姜那么辣;能够入中一直达下,所谓达下就是一直能够入下焦;能够温补上中下三焦,笼统来说,就是肺、脾胃和肾。筠姜还有回阳的作用,最适合搭配性味较燥的药材,如附片、桂枝等;也适合温补调理,如制作姜束饮。筠姜好吃,味道有些辛香,制作姜糖就是选用筠姜,成就了健康的美味,无奈有些人天生不爱吃姜,只能与这味美食擦肩而过。
然而,根据目前中药材市场上所了解的情况,筠姜在国内广大医药同行中,尚未广泛为人所知。事实上,筠姜作为唯一符合日本汉方要求的出口级药用千姜,每年产出的大部分都直供日本,反而国内医者应用寥寥,这不得不让人沉痛和叹息。其实在1949年以前,日本、德国就曾经在四川筠连设药庄收购筠姜;1949年,苏联与我们开展经济贸易,也指名要过筠连干姜。可见,这是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。作为传统医药的传承者,继承中华医药文化遗产是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,我们应该让良药服务更多国人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干姜不是把生姜晒干就可以了,而是把生姜种到地里,这时它的旁边就会生出很多新的生姜。原来的这块姜就成了母姜,非常老,我们说“姜还是老的辣”,其意就源于此。把母姜泡在流水中三天,去掉其燥热之性,去皮晒干,道地干姜始得。
干姜炒黑就是炮姜,热性降低,性质也变得平和,温中补虚的力量则会更强,炮姜其实是极其讲究的,因为太过就会成了姜炭,失了炮姜的性味。中医有“红见黑则止的理论”,姜炭功用多为止血。小黄姜是姜家族的贵族,物以稀为贵嘛,这也是卢崇汉老师的挚爱,其疗效远胜普通生姜。
药的本意是爱,是让你快乐
我在这里谈谈郑卢医学的代表用药,姜。火神卢崇汉教授在《扶阳讲记》中说:“生姜是非常活泼的一味药,它既能温中散寒,又具暖下之功,且能通神明而除臭气,可谓是一专多能。”郑卢医学用活泼形容生姜,说明生姜在郑户医学眼里是一味可爱的药,活泼好动,能上通神明而除臭气、强中走牌胃、暖下走肾,可见生姜上中下三焦都能作用到,其功可助五脏生成,使气血阴阳健运,行于经络脏腑之间,驱寒除湿,活血通气,食姜会散气,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姜,老百姓大多只知道“晚上吃生姜,犹如吃砒霜”,却不明其道理。人夜阳气已经潜藏,我们要顺天时,藏养为好,所以张仲景和扶阳医学治千咳嗽的时候也基本上不用生姜,因为生姜会让人的气更冲上来,或者用姜汁,或者去皮用。在《伤寒杂病论》里治疗肺寒咳嗽张仲景用的是干姜,把生姜晒干之后,冲力就会转化成热力,可以从脾胃把肺烘暖,从而烤干寒饮。《卢氏临证实验录》也有几个治咳嗽和路血的处方,这些处方也没有用到生姜,而是用的炮姜或者姜汁。
在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里面,桂枝汤通营卫的主力是生姜和大枣。而我们扶阳医学呢,其“太阳桂枝”通调营卫的主力是生姜和苍术或白术。现代社会的很多人常年是太阳证携带,营卫不和,我称其为慢性感冒,这样的状态总是不断消耗你的阳气。一吃补药就上火,这是因为营卫不通而滞住了药性,补药一吃进去就会反弹回来而上火。你看到的火。都是没有被吸收利用的能量,所以我们的“太阳桂枝法”用生姜加苍术或白术,或者配合生山楂肉、陈皮、法半夏,就能处理好这个层面的问题。慢慢地拨,先把太阳拨开,再往下治病,这也是扶阳医学往往把桂枝大法作为起手之法的重要原因。我们明了理,就可以在遣药之时做到随心所欲,理通法就明,法明方就准,效果自然也就好。
姜通神明,可除臭气
神明以通而言之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阴阳者,…神明之府也。”说明神明是游行于阴阳之间的一种东西。《黄帝内经》告诉我们人是由阴阳和神明构成的。假如把阴阳看成物质,那么神明就是信息,日月合而明。《易传·系辞》说:“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;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生焉”。知日月往来相推产生了明,神之明也当是由日月的往来相推产生的,所以通神明实际上通的是日月的往来,日月的往来相推是天体运行的度数。《素问·离合真邪论》说:“天有宿度,地有经水,人有经脉。”说明天体(日月)往来的运行。在于人体是经脉的运行,通神明则可以认为是通经脉。但神阴绝对不是经脉,因为经脉通了,人体的日月能够往来,神就能明,神明就能通,所以经脉通神明也就通了。经脉的运转实际上也是五行的运转,所以生姜具有通达五行的作用。《卢氏药物配合阐述》 说:“生姜导气血阴阳之传变,助五行生成之气机。”说明生姜通达五行实际上是助五行生成之气机来通达的,生姜怎么助五行生成之气机呢?是通过“夺造化”,将阳气夺出到五行中实现助五行之气机,这是生姜通经脉的原理,也是桂枝法中配生姜的协用。生姜怎么样除臭气?臭气者浊气所生,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说:“清者为营,浊者为卫,营在脉中,卫在脉外。”生姜能助五行的气机,自然能够入脉内和脉外,把脉外的浊气通过五行的运转从下窍导出排泄。
姜可温中,散寒祛湿
中言中焦,脾胃为主,中者内也,人的气血生于中随经脉而流于外,使人的五体皆得濡养,此为经脉的生理作用,寒邪伤人,往往先从人的皮毛而入,逐渐客于人的肉、脉、筋、骨。生姜能从内达于至外,皮、肉、脉、筋、骨的寒气亦能从内逐级往外驱散。《卢氏药物配合阐述》说:“如孟子所谓刚大浩然之气,塞乎天地之间也。”生姜能把刚大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,使人的身体每个地方都是刚大浩然之气,自然能够驱散人体各个地方的寒气,可以说是驱寒最霸气的一味药。其他驱寒的药都没能像生姜这样到处都能到达,比如白豆蔻温中作用,它就难以起到散其他地方的寒气作用了,散寒范围比较局限,生姜就没有这种局限性。既然言散寒,必然也是作用在卫分,所以生姜使用的量当相对大才能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。因此,扶阳医学一般都是30克起步,60克算是用得最多的量,当依天时、寒气的轻重、人正气的盛衰,姜的品质品种和产地等定量。
姜可暖下,温肾之水
生姜何以暖下?当知下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后天八卦在下之位为坎卦,暖下即是暖坎水,在下之坎水失阳气的温煦,于是散发出阴气,犹如寒冰周围阴气阵阵发散,此时当大温坎水,水温则生热气,阴气自然消除。生姜并非能温坎水,而是荡尽阴邪,开辟道路,能温坎水的是附子.用郑钦安的原话就是“荡尽阴邪,迎阳归舍”。生姜辛温而散,能够驱散坎水发出来的阴气,但并不能真正地暖到下面,所以生姜荡尽阴邪坎水仍未能温,阴气还是会重新发出来,只有“迎阳归舍”了,阳气能够回到坎水中,阴气才会从根本上消除。这是生姜暖下的道理。
在《医理真传》中郑钦安先生说“荡尽阴邪,迎阳归舍”,说的是干姜的作用,其实生姜也能“荡尽阴邪,迎阳归舍”。四逆法中用生姜不仅能够温肾纳下,还能够照顾到外寒的情况,如果有外感四逆法用干姜就不合适了。郑卢扶阳医学之用姜,一般和桂附相配。桂枝尖15克,配生姜30克;桂枝尖30克,配生姜则60克;用制附片60克,生姜就用60克;用制附片80克,生姜就用80克。这是一个历经验证的基本剂量配比,亦不可拘执,当辨证而用,灵活处方。
二、桂
(一)桂枝
桂尖气化扶阳剑,透达之功效力良,
常作遣使为先锋,引阳出阴布四旁。
四季常青为火药,以木生火助化功,
本经上品生南方,久服通神身不老。
综观古今文人墨客,多有称赞松竹梅兰,欣赏雍容华贵之牡丹,赞赏秋菊之闲情雅趣。然于生命健康奉献力量颇多之姜桂附,却鲜有文言,多见载于中医中药书籍。尤金之含于石,玉之置于壁,珠之藏于蚌,瑚之没于海,亦不为世人所广识,惜乎!余谓桂为真君子,以郁香疗愈世人的忧伤,别弃浮世的繁华,香入脾胃可温中开胃,让你忘却烦恼。
历经百年数代的传承体悟,于卢门之手,桂枝幻化新生,成为卢门利剑,当桂枝汤衍变成为桂枝大法时,其功力几达化境。桂枝大法于临床如一把利剑,名桂却不“贵”,于临床难能可贵,面对很多复杂的病情,常有快刀斩乱麻之痛快淋漓感受。诚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所云:“言不可治者,未得其术也。”一切病都有可治之法,大千世界,一物降一物,只待有心人寻药,找对良方。
运用得当,从容应对世间百病;配伍得法,顺手拈来皆成妙方
我于门诊几乎日日用桂,方方有桂,几乎对它“爱”不释手,然而我,却不识它“庐山真面目”。我生自北方,不识桂,情有可原,作为中医,桂枝汤被美誉为医圣仲景的群方之首,早已如雷贯耳。作为学习以“善用桂”而著称的扶阳派的中医,不识桂,却委实说不过去,日用而不识桂的我,早已心生渴望,念念许久,此物生于南方,渴望一场邂逅,去看个究竟,以了却心中挂念。
广西、广东、云南等地,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,自古就是桂的道地产区。桂一身是宝,包括桂枝、桂子和肉桂,都可药食。桂花开的季节,林旁到处飘着嗅不完的香,这免费的香,弄得大街小巷、弄堂居室都是,仿佛从蒙蒙的薄雾中倾泻下来,甜甜的,会让人放松心情,会潜入你的好梦,会慢慢地沁入你的心扉,让你舒缓了心情,让你想起逍遥自在的神仙!我原来工作的医院就有一排桂树文是北方的样 桂花开的季节,让你止不住吟唱“只有桂花香暗飘过”, 这是一个连续剧的片头曲。我深有感触,有幸于南宁见到肉桂树的开花, 但却没有北方桂树这般阵势。因为此桂非彼桂。一字之差,却天壤之别。
扶阳派手中的利剑
樟科植物肉桂的嫩尖,成就了扶阳派的利剑,卢门善于用桂尖,近乎达到化境。桂尖是桂树最具有开透之力的部分,恰如一把利剑,强健精悍,力可气化,巧运生机。桂枝成就了医圣张仲景桂枝汤为第一方的美誉,仲圣每于临床用药,非常注重阳气气机的功能,如将选良材,苦苦寻觅,不知道仲圣经历了怎样的艰辛,才寻得此中真味,而后深爱有加,委以重任。世间最能体现阳气生机的现象,莫过于一日初生,桂枝之开透之力,恰可打开人体生命之阳门,我们标准的说法是“用桂枝拨动太阳”,深有拨云见日之感,打开阳门,让阳气得以逐渐释放出来。这个在自然界,表现为春夏,万物逐渐葱茏,郁郁;于人体,阳气就是让人体各方面的作用,得到充分的发挥。而桂于此道,恰恰有舍我其谁之感。成就仲圣的不朽名著《伤寒论》中,用桂达76次,钟爱之意,足可见一斑。中医方剂桂枝汤,被历代医家冠以仲景群方之首的美誉,方中以肉桂树的千燥嫩枝为君药。配伍味辛之生姜,大枣和甘草味甘,白芍味酸,共成名方桂枝汤,口感酸辣,可辛温解表,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。治疗风寒感冒,常可一剂而愈。扶阳医学,更是把桂枝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。
扶阳派开山始祖郑钦安,在其三书,也就是《医理真传》和《医法圆通》中,处处论述桂枝汤,称其为“调和阴阳第一法”。且深知桂枝汤可以调和阴阳,彻上彻下,能内能外之方,还指出,“今人不明圣意,死守陈法,不敢变通,由其不识阴阳之妙,变化之机也,予亦粗知医,常于临证时多用此方,应手辄效,因思桂枝汤方,原不仅治一伤风证,凡属太阳经地面之病,皆可用得”。可谓一语中的,识得仲圣真意。
扶阳医学之历代,深悟桂枝,对其进行了长期的精思配伍规律研究。所谓熟能生巧,从《周易》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的理论源泉中不断思悟,反复验证、实践,历经百余年的传承、探索、演变、总结、升华,而逐渐形成了成熟完备的桂枝法,其组方严谨,用药精纯,于苦寒伤阳之品,每每甚之又甚。真的是用心良苦,历尽艰辛,而终成大器,又博大精深,临床疗效卓然灵验。
(二)肉桂
肉桂辛甘略带甜,馥郁香气疗黯然,
引龙潜海为大法,助阳引火可归元。
温经散寒通经络,暖安五脏命门火,
百年安桂最难得,疗愈生命安生活。
桂皮又称肉桂、玉桂、官桂或香桂,为樟科植物天竺桂、细叶香桂、肉桂或川桂等树皮的通称。本品为常用中药,又为食品香料或烹饪调料,桂皮因含有挥发油而香气馥郁,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,芳香可口,进而令人食欲大增。失落的时候,走在落寞的大街上,刚看到几片落叶正暗自伤心,没有心思的午饭,似乎饭菜也食如无味,忽然吃到肉桂,暮然闻到肉桂香,忧愁顿然减了几分,胃口也会因此而大开。因此桂可疗伤,可口的饭菜中少不了肉桂,肉桂的香,内蕴馥郁,的确比日常嗅过的众多的女人香更加淡雅,更不是钞票的气味,它会舒展你紧锁的眉头,打开你紧闭的心扉,给生命温暖的力量。
肉桂,味辛而甘,性热,功可补火助阳,引火归元,散寒止痛,温经通脉。亦是五香大料中的美味宝贝。肾虚之火,得肉桂可导龙入海,凡是体内真正寒冷而外面表现假热之病症,肉桂都可胜任。我们说肉桂功可补火助阳,又可引火归元,这是其他药所不具备的。说到引火归元,我们可以想象成把燃烧的柴火重新塞进灶里,我们人体的肾阳命门之火,就好比是烧饭用的锅底下的火,这个火只有在灶台里燃烧,才可以煮熟东西,如果没有放好,火烧出来了,就需要用火钳子把柴带火一起重新塞进灶台里,这就是引火归元。我们可以想象,很多年轻人,由于熬夜耗神或者过食生冷等原因,满脸上了小“疖子”也就是青春痘、痤疮,反反复复,其他医生用清热解毒药也只能是短期有效,好不彻底,体质却越来越差,痘色也渐渐变暗,这种情况往往就是有了虚火上浮的情况。我给患者朋友的解释是,我们的肾阳肾精,就如同保温瓶的热水,我们的错误饮食起居或者情绪等问题,导致它的封藏不好了,这个保温瓶的热气冒到了上面,所以就发生了暗疮,这时就需要温补肾阳和引火归元,让火归位的同时,再温补肾阳。唯有肉桂,功可温肾助阳,又可引火归元,一箭双雕,舍此求谁,这是其他药所不具备的。这千里飘香的肉桂,其成色取决于树龄,十年以上的肉桂常常油脂旺盛,药性霸道,而几十年的老桂,因为岁月则温润醇厚,燥性褪尽,方可成就性味温厚的陈桂,肉桂蕴含温养生命的力量,运用得当,药食两佳。更有百年老桂树,此桂最为难得,为桂中精品,其所得肉桂又称上安桂,生于热带者佳,见热带山有温泉者,定有此物,气味辛香而微苦,可以温血化凝滞,行气热血,有化瘀生新之能,又可通经达络,行气活血,助阳化阴,而有生化之功。
我亲眼看过采桂,这是自然的恩赐,然而,这也是分别的时刻。采桂人都明白,“刀斧加身,肉桂方得”。肉桂舍生取义,温暖我们的生活,一棵肉桂树,常可使一个庭院芳香四溢。然而取皮后的肉桂将抵达生命的尽头,不能存活,人生岁月中,我们与本草早已互见彼此。我们每一次处方用桂,都是对自然的索取,生命的轮回里,聚散有时,告别亦是轮回的开始。桂的力量作用于生命,我们往往恢复生机。采桂使用专门的剥皮刀,先于树干底部环切一刀,根据需要的尺寸,往往60~90厘米,往上平移,再切一刀,然后于两刀之间竖剥,这样就可以将肉桂的树皮翻开,就能获得整张肉桂,通过晾晒,就可得到成品肉桂。桂叶、桂枝、桂丁都是良药,可将肉桂装进香囊,保存起来,可沁人心脾,怡神清脑。
草木有心,惠泽于人,肉桂物尽其用,无论入药配方,还是作为油盐生活中的香料,肉桂都一丝不苟,这就是肉桂的一生。
365建站三、附
附子药食由来尚,自古道地在江油,
本经治病雏形俱,元素献可渐明性。
唐宋奇人杨天惠,功在彰明附子记,
冬至栽苗夏至收,补坎益离世界成。
东汉医圣张仲景,慧眼参机开妙用,
附子回阳又救逆,是为天下大英雄。
补火助阳散寒湿,通经活络去痹痛,
成就钦安火神名,铸之立法建奇功。
郑卢扶阳在气化,大温坎水造化成,
治病延年姜桂附,切莫人云你亦云。
识得阴阳两极通,无限春光杏林暖,
欲除上下千年弊,几时更看九州同。
附子可谓郑卢扶阳医学的王牌,名副其实。
识草为药,需要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”的胆量和智慧。人类原始时代的药物知识大多来源于中毒。然而,人类的中药炮制,更是融入了千百年的智慧。如若都不费吹灰之力,世间之事又何谈什么艰辛,你又怎会好生珍惜。毒药或良药,是本草的双面,就如同可以制服十恶不赦的武林高手,于正义而言,他就是英雄的化身,于人民而言,他是最可爱的人。附子于扶阳医学手中,成为王牌,被宠爱有加,每于治病救人,起死回生,养生保健,不可或缺。如仲圣的白通汤之现代应用,钦安祖师的回阳饮,卢门的益寿延年法,卢崇汉教授推崇的扶阳强正汤,若非天地设精华,若非人类凭执着,中医怎会如此绚烂,假如只会听天由命,就绝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。
附子本就是一味良药,是中医医药史中,运用最早的中药之一,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其原产地,自古至今历代以四川江油坝上为附子道地产区。中医历来讲究道地,所谓道地,具备了四个基本且重要的特征;特定地域,炮制考究,质量上乘,疗效可靠。江油附子冬至将育好的种苗栽种于地下,是自然界一阳初生之际;到夏至后采挖,是一阴初生之际。它的生长过程完全是在阳气春生夏长这个阳气最显露旺盛的时间段,孕育的阳气饱满而丰厚。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附根,古人云,母以子为荣,故而称之为附子,因此得名。因其辛温刚烈之性,已经大到了极限,此三大以为极致,实言凡事不过三,未有再可与之伦比者也,所以我们称它为郑卢扶阳医学的第一要药。生命的紧要关头,往往容不得半点马虎,要力挽狂澜,就得用药够劲道。附子功可大温肾水,温扶肾阳的气化,通行十二经脉,也就是可以通行人体的十二条正经,可谓走遍全身无所不到。这些救命护正扶阳的功效某些人看不见,就只能看见乌头碱说不能吃。中药之用,恰恰是以药之偏性,救人之病弊,人从健康到疾病,就是一种偏,生死就是我们生命最大的偏,附子恰恰就可以把这个偏帮你拉回来,这就是附子的尤善见长。卢铸之太老师云:“昔神农采药性之偏,救人之弊,以为治病之用”,即是对此理之明示。在我国古代,药和毒是一家,是密不可分的。老百姓讲是药三分毒,几乎挂在嘴边,似乎自己都懂,但再细问,何为中医的“毒”,往往又不知其所以然,实则是人云亦云,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更不明究竟。我们不要光看附子,我们所用的都是“毒”药,用得好就是良药,用不好就伤人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“毒”,这个“毒”不是毒药的毒,而是药物的偏性。如《鹖冠子。环流》说“积毒为药,工以为医”。这都说明,古人对药的毒性问题,是有明确认识的。假如一味只知“是药三分毒”,轻则自己讳疾忌医,小病拖大,重则延误病情,或成疴疾。
人类社会,可以吃的食物和可以治病救命的药物,几乎是最被关注的事物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云: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。”王冰注释:“药,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善之类,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。然辟邪安正,惟毒乃能,以其能然,故通谓之毒药”。王冰其人,乃整理注释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高手,于中医经典内经之传承,居功至伟。中医理论中,药物毒性同时也是指药物偏性,即热药有热毒,寒药有寒毒,恰恰是中医用药治病的依据,在辨证的基础上,用药之偏性,治人之偏差。可见中医历来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治人之偏。中药附子、人参、熟地黄、大黄,被古中医温补学派代表人物张景岳称为中药四维。古称礼、义、廉、耻为国之四维。管子说“国有四维,一维绝则倾,二维绝则危,三维绝则覆,四维绝则灭。倾可正也,覆可起也,灭不可复错也”。足可见立国安邦中四维之要,中药言四维,言其重要性也。
综观历朝历代,善用附子的医家,也有很多,对附子的妙用和发挥集大成者,当首推汉代的医圣张仲景。在其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仲圣承袭汉以前的用附子智慧和发挥运用,其方被后世称为“经方”,如著名的“四逆汤”“白通汤”“附子汤”“桂枝加附子汤”等,至今仍被广泛运用,造福苍生。但1912年以来,由于种种原因,许多医家畏用乌附,面对如今越来越多的慢性病、三阴病、虚寒体质,不明扶正护阳之理法的医家,如何能够力挽狂澜,救人于水火之中。
扶阳医学以善用附子为突出特点,并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用药风格,似乎标新立异,实则继古成金,深明圣意。医圣仲景用什么方药救生命于急危?都说当机便是好法,四逆辈就是其中之一(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)。通过我们大量临床观察和实践,却发现现代人的体质特点及疾病谱相较古代而言,可能需要用附子的机会更多。空调、冰箱、抗生素、熬夜耗神、贪凉饮冷,只是种种原因,如政策所限、药品质量、医患关系、知识不够等,导致大家不识附子真面目,不会运用附子而已。
附子的炮制,本就是一手绝技,一门功夫,最好的医生,需要炮制最好的药材,方能让好处方发挥良好效果,医圣张仲景的生用、炮用,又何其讲究。古人云,处置大毒,如烹小鲜,考验的是心神和手艺。也正是因为附子的难炮制、难应用,世人多有畏惧,犹如勇兵良将之多难以驾驭。因于此,也就有了一批力求平稳,不吃葡萄而言其酸的人。对于虔诚的中医人来说,靠的不仅是一招一式,而是一心一意。中医,以药愈人,以药悦人,人以时光铸药,人与药相守,需凭虔诚之心,需循自然之法,成就良药的秘密,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我们凡事讲发心,讲因果,因为除此之外,似别无二法,关键是你如何守住从医和制药的初心。
火神祖师郑钦安云:“非附子不能挽欲绝之真阳”,可谓一语道破天机,就是说人到了真阳欲绝的地步,只有附子可以力挽狂澜,以起死回生。于此历代中医典籍多有记录,中医经典《伤寒杂病论》即是明证,只因庸碌之辈,不明圣意,畏其药力,而于此良药不敢用也。为什么非要用附子?我也曾无知地这样问过师父,当你理解阳气是生命运行的根本动力,对此问题就再无疑虑,因为阳气是生命的根本,附子是回阳救逆第一品。生命到了紧要关头,往往容不得半点马虎,要力挽狂澜就得用药够劲道,你不用“回阳救逆第一品”,要用什么?错过良机,往往命不保矣。卢铸之视附子为“药品中最大一个英雄也。以它治人,人健而身轻;以之治国,人和而国泰;以之治天下,而亿万年皆成盛世也”(《卢氏药物配合阐述》)。然而,只有经过恰当的炮制,方可使附子的疗效在药性上达到新境界,正确的辨证选用,附子才可演变成为神奇的良药,成为中药里的“回阳救逆第一品”。附子大温坎水,启发生机,补火助阳,气血温充,则五脏六腑得养,四肢百骸得温,寒可散而痛可止,生机气化无由阻塞,相火温脾,脾胃运化有力,坎离易于既济,生命之根基得以稳固。所以附子的功效是无可替代的,附子的质量更是事关扶阳医学生死存亡,我们说阳气是人生立命的根本需要,附子则颇有横刀立马,舍我其谁的意味。
郑卢扶阳医学的先辈历经反复揣摩,用心思悟,深刻体会,逐渐于临床运用附子得心应手,而且疗效卓越。所谓因果不虚,进而成就火神美誉,所信者广众。于中医而言,传承是根,疗效是魂,卢门之附子法运用,已近炉火纯青之化境,全赖疗效使然,于养身延年,于治病救命,都是成竹在胸,了然于心,信手随拈,皆成妙法良方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